1.???? 范圍
本指導書規(guī)定了xx有限公司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
本指導書適用于指導xx有限公司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和隱患排查治理體系的開展。
2.???? 引用文件
《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
《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通則
《化工企業(yè)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體系細則》
《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導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xx省安全生產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xx省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規(guī)定》
《xx省工業(yè)生產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監(jiān)督管理辦法》
《企業(yè)傷亡事故分類》(GB6441)
《低壓配電設計規(guī)范》(GB50054)
《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 13861-2009)
《風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GB/T 24353-2009)
《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GB/T 27921-2011)
《企業(yè)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guī)范》(AQ/T 9006)
《生產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通則》(DB/37)
《xx省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審查要點(試行)》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
3.???? 術語和定義
3.1 風險 risk
生產安全事故或健康損害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嚴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發(fā)生后,將造成的人員傷害和經濟損失的嚴重程度。風險=可能性×嚴重性。
3.2 可接受風險 acceptable risk
根據(jù)企業(yè)法律義務和職業(yè)健康安全方針已被企業(yè)降至可容許程度的風險。
3.3 重大風險 major risk
發(fā)生事故可能性與事故后果二者結合后風險值被認定為重大的風險類型。
3.4? 危險源 hazard
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和(或)財產損失的根源、狀態(tài)或行為,或它們的組合。
在分析生產過程中對人造成傷亡、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甚至導致疾病的因素時,危險源可稱為危險有害因素,分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類。
3.5 風險點 risk site
風險伴隨的設施、部位、場所和區(qū)域,以及在設施、部位、場所和區(qū)域實施的伴隨風險的作業(yè)活動,或以上兩者的組合。
3.6 危險源辨識 hazard identification
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分布和特性的過程。
3.7 風險評價 risk assessment
對危險源導致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分級,對現(xiàn)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慮,以及對風險是否可接受予以確定的過程。
3.8 風險分級 risk classification
通過采用科學、合理方法對危險源所伴隨的風險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根據(jù)評價結果劃分等級。
3.9 風險分級管控 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按照風險不同級別、所需管控資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復雜及難易程度等因素而確定不同管控層級的風險管控方式。
3.10 風險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
企業(yè)為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針對該風險而采取的相應控制方法和手段。
3.11 風險信息 risk information
風險點名稱、危險源名稱、類型、所在位置、當前狀態(tài)以及伴隨風險大小、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單位、責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綜合。
3.12 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risk classification control list
企業(yè)各類風險信息(3.11)的集合。
4.???? 成立組織機構
明確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分級管控的主管部門,明確組織及成員職責、目標與任務。主要負責人應全面負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分級管控工作;部室負責人應負責組織分管范圍內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分級管控工作。組織成員應包括:生產系統(tǒng)各部室、車間單位領導、班組長、各崗位主要操作人員、工藝、設備、電氣、儀表、安全、倉儲、質檢、人資、辦公室、營銷、采購、財務等專業(yè)技術人員組成。
5.???? 實施全員培訓
制定風險分級管控培訓計劃,分層次、分階段培訓學習,掌握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的方法,保留培訓記錄。
6.???? 編寫體系文件
建立風險管控制度,編制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作業(yè)指導書、風險點清單、作業(yè)活動清單、設備設施清單、工作危害分析(JHA)評價記錄、安全檢查表分析(SCL)評價記錄、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危險源統(tǒng)計表等有關記錄文件。
7.???? 風險識別評價
7.1 風險點確定
7.1.1 風險點劃分原則
對化工裝置風險點的劃分,應遵循大小適中、便于分類、功能獨立、易于管理、范圍清晰的原則,可按照生產裝置、儲存罐區(qū)、裝卸站臺、作業(yè)場所等功能分區(qū)進行。
對操作及作業(yè)活動等風險點的劃分,應當涵蓋生產經營全過程所有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狀態(tài)的作業(yè)活動。對于系統(tǒng)或大型機組開、停車,檢維修,動火、受限空間等操作難度大、技術含量高、風險等級高、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的作業(yè)活動應進行重點考慮。
7.1.2 風險點排查
應組織對本單位全過程進行風險點排查,形成包括風險點名稱、區(qū)域位置、可能導致事故類型等內容的基本信息,并建立《風險點登記臺賬》(參見附錄A.1),為下一步進行風險分析做好準備。
風險點排查應按生產(工作)流程的階段、場所、裝置、設施、作業(yè)活動或上述幾種方法的結合等進行。
8.???? 危險源辨識分析
8.1 危險源辨識
危險源辨識應覆蓋風險點內全部設備設施和作業(yè)活動,建立《作業(yè)活動清單》(參見附錄A.2)及《設備設施清單》(參見附錄A.3)。宜采用以下幾種常用辨識方法:
——對于作業(yè)活動,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簡稱JHA)進行辨識,分析步驟和要求參見附錄B;
——對于設備設施,宜采用安全檢查表法(簡稱SCL)進行辨識,分析步驟和要求參見附錄C;
——對于復雜的化工工藝,應采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法(簡稱HAZOP)等方法進行辨識。
8.2 危險源辨識范圍
危險源辨識范圍應包括:
——規(guī)劃、設計、建設、投產、運行等階段;
——常規(guī)和非常規(guī)作業(yè)活動;
——事故及潛在的緊急情況;
——所有進入作業(yè)場所人員的活動;
——原材料、產品的運輸和使用過程;
——作業(yè)場所的設施、設備、車輛、安全防護用品;
——工藝、設備、管理、人員等變更;
——丟棄、廢棄、拆除與處置;
——氣候、地質及環(huán)境影響等。
8.3 危險源辨識實施
對潛在的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環(huán)境缺陷和管理缺陷等危害因素進行辨識,充分考慮危害因素的根源和性質。
辨識危險源也可以從能量和物質的角度進行提示。其中從能量的角度可以考慮機械能、電能、化學能、熱能和輻射能等。
9.???? 風險控制措施
應依據(jù)DB37/T 2882—2016規(guī)定的風險控制措施類別和基本原則,并結合化工生產特點分析制定風險控制措施。
風險控制措施應從工程技術(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訓教育、個體防護、應急處置等方面識別并評估現(xiàn)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F(xiàn)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項風險,應提出建議或改進的控制措施。
風險控制措施應考慮可行性、可靠性、先進性、安全性、經濟合理性、經營運行情況及可靠的技術保證。
設備設施類危險源的控制措施應包括:報警、聯(lián)鎖、安全閥、液位、溫度、壓力等工藝設備本身帶有的控制措施和消防、檢查、檢驗等常規(guī)的管理措施。
作業(yè)活動類危險源的控制措施應包括:制度完備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業(yè)環(huán)境可控性、作業(yè)對象完好狀態(tài)及作業(yè)人員素質等方面。
重大風險控制措施應符合DB37/T 2882—2016中的要求。不同級別的風險要結合實際采取一種或多種措施進行控制,直至風險可以接受。
風險控制措施在實施前應組織評審。
10.??????????? 風險評價
10.1 風險評價方法
選擇風險矩陣分析法(LS法)(參見附錄D),針對辨識的危險源潛在的風險進行定性、定量評價,并填寫工作危害分析評價記錄(參見附錄A.4)和安全檢查表分析評價記錄(參見附錄A中表A5-1或A5-2)
10.2 風險評價準則
制定風險評價準則時應結合生產特點,并充分考慮以下要求:
——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
——設計規(guī)范、技術標準;
——本單位的安全管理、技術標準;
——本單位的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等;
——相關方的訴求等。
在對風險點和各類危險源進行風險評價時,應考慮人、財產和環(huán)境等三個方面存在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程度的影響,并結合生產特點和自身實際,明確事故(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嚴重性和風險度取值標準,確定風險判定準則(參見附錄D),進行風險分析。
11.??????????? 風險分級管控
11.1 管控原則
風險分析評價和風險等級判定時,應對每項控制措施進行評審,確定可行性、有效性。
存在缺失、失效的狀況,應制定落實改進措施,降低風險。
上級負責管控的風險,下級應同時負責管控,逐級落實具體措施。
應結合本單位機構設置,合理確定風險的管控層級。
11.2 確定風險等級
依據(jù)風險判定準則確定風險等級,風險等級判定應遵循從嚴從高的原則。化工企業(yè)風險按照從高到低分為5級:1、2、3、4、5或A、B、C、D、E。其中,1級或A級為最高風險,5級或E級為最低風險。具體風險分級及管控要求參照表《風險分級及管控要求》。
風險分級及管控要求
風險等級 | 危險程度 | 管控要求 |
A級\1級 | 極其危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可容許風險) | 應立即整改,不能繼續(xù)作業(yè)。只有當風險已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許程度后,才能開始或繼續(xù)工作。 |
B級\2級 | 高度危險 | 應制定措施進行控制管理。(公司或廠)級應重點控制管理,由各專業(yè)職能部門根據(jù)職責分工具體落實。當風險涉及正在進行中的工作時,應采取應急措施,并根據(jù)需求為降低風險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或配給資源、限期治理,直至風險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許程度后才能開始或繼續(xù)工作。 |
C級\3級 | 顯著危險 | 需要控制整改。部(處)室級(車間上級單位)應引起關注,負責危險源的管理,并負責控制管理,所屬車間具體落實;應制定管理制度、規(guī)定進行控制,努力降低風險;應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在規(guī)定期限內實施降低風險措施。在嚴重傷害后果相關的場合,必須進一步進行評價,確定傷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進的控制措施。 |
D級\4級 | 輕度危險 | 車間級應引起關注,負責危險源的管理,并負責控制管理,所屬工段、班組具體落實;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改進措施,需要監(jiān)視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現(xiàn)狀,保留記錄。 |
E級\5級 | 稍有危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忽略風險) | 員工應引起注意,基層工段、班組負責控制管理,可根據(jù)是否在生產場所或實際需要來確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記錄。需要控制措施的納入風險監(jiān)控。 |
11.3 重大風險判定
根據(jù)生產特點,除11.2中分析判定的風險外,屬于以下情況之一的,直接判定為重大風險:
——違反法律、法規(guī)及國家標準中強制性條款的;
——發(fā)生過死亡、重傷、重大財產損失的事故,且現(xiàn)在發(fā)生事故的條件依然存在的;
——根據(jù)GB 18218評估為重大危險源的儲存場所;
——運行裝置界區(qū)內涉及搶修作業(yè)等作業(yè)現(xiàn)場10人及以上的;
11.4 風險分級管控實施
選擇適當?shù)脑u價方法進行風險評價分級后,按照附錄A.4風險等級對照表規(guī)定的對應原則,劃分為重大風險、較大風險、一般風險和低風險,分別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標識,實施分級管控。
11.5 編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
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后,應編制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參見附錄表6,包括全部風險點和風險信息),逐級匯總、評審、修訂、審核、發(fā)布、培訓、實現(xiàn)信息有效傳遞。
12.??????????? 成果與應用
12.1 檔案記錄
完整保存體現(xiàn)風險管控過程的記錄資料,并分類建檔管理。至少應包括風險管控制度、風險點登記臺賬、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記錄,以及風險分級管控清單、危險源登記臺賬等內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紅色、橙色風險時,其辨識、評價過程記錄,風險控制措施及其實施和改進記錄等,應單獨建檔管理。
12.2 風險信息應用
結合風險評價的結果將制定的風險控制措施告知內部員工和相關方。對企業(yè)內員工應進行風險分析結果記錄和管控措施的培訓,掌握本崗位的風險點包含危險源的風險等級、所需管控措施、責任部門、責任人等信息;對相關方的培訓應包括風險點位置、風險等級和管控措施等。
12.3 分級管控的效果
通過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建設,應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
——每一輪風險辨識和評價后,應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進,或者通過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完善重大風險場所、部位的警示標識;
——涉及重大風險部位的作業(yè)、屬于重大風險的作業(yè)建立了專人監(jiān)護制度;
——員工對所從事崗位的風險有更充分的認識,安全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高;
——保證風險控制措施持續(xù)有效的制度得到改進和完善,風險管控能力得到加強;
——根據(jù)改進的風險控制措施,完善隱患排查項目清單,使隱患排查工作更有針對性。
13.??????????? 持續(xù)改進
13.1 評審
每年至少對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進行一次系統(tǒng)性評審或更新。根據(jù)非常規(guī)作業(yè)活動、新增功能性區(qū)域、裝置或設施等適時開展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
13.2 更新
主動根據(jù)以下情況變化對風險管控的影響,及時針對變化范圍開展風險分析,及時更新風險信息:
法規(guī)、標準等增減、修訂變化所引起風險程度的改變;
發(fā)生事故后,有對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認識,對相關危險源的再評價;
組織機構發(fā)生重大調整;
補充新辨識出的危險源評價;
風險程度變化后,需要對風險控制措施的調整。
13.3 溝通
建立不同職能和層級間的內部溝通和用于與相關方的外部風險管控溝通機制,及時有效傳遞風險信息,樹立內外部風險管控信心,提高風險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風險信息更新后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