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心理聽起來生澀,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魯迅曾寫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有個人嫌房間光線暗提議開一扇窗,可其他人全都反對開窗說是湊活一下就行了,后來他又提議拆掉一面墻,其他人又一致反對拆墻說是開一扇窗就行了,這個人最終在大家的支持下開一扇窗。每個人都有惰性,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具有不想改變老做法、老方式的傾向。
拆墻的真實目的是為了開窗,安全管理運用惰性心理就是提出的安全要求必須大于心理預(yù)期的安全目標,采取的安全措施要覆蓋全面能夠做到“寬慮窄用”,必須留有更多的安全冗余。例如一座水庫的大壩本來修60米高就能發(fā)揮防洪作用,但按惰性心理來說,為安全起見必須要修65米至70米高才行。再比如一個單位如果希望達到消滅各種事故的目標,就必須制定并執(zhí)行立足于不發(fā)生各類事故苗子的措施。
安全管理運用惰性心理說簡單點就是抓小防大、未雨綢繆,需要我們在安全生產(chǎn)上做更多更細致的工作,需要對每一個關(guān)鍵都進行更嚴格的管理,真正做到安全關(guān)口前移,使安全風(fēng)險處于可控狀態(tài)。所以,安全管理要學(xué)會運用惰性心理,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