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
及時準確應對可能發(fā)生的危險廢物災害事故,迅速、有效地組織實施和救援,防止事故蔓延、擴大,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環(huán)境危害,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結合公司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二、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危險廢物處置過程中發(fā)生一般事故的應急處置工作及一般以上事故的前期處置工作。
三、危險廢物概況
(一)油漆渣
來源:涂裝部噴涂現場。
特性及危害:為油漆噴涂的產物,主要含苯、二甲苯。
對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深度時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短期大量吸入本品可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四肢無力,嚴重時抽搐或暈倒;長期接觸可致神精衰弱綜合癥。吸入中毒者,應迅速將患者移至空氣清新地點,有昏迷、抽搐者,保持呼吸道的通暢,由專人護送醫(yī)院救治。
安全處理措施:用鐵桶密封包裝,委托相關資質方合法處置。
(二)污泥
來源:廢水處理
特性及危害:為污水處理后的各種有機雜質。
接觸后對皮膚無明顯危害;泄漏對土壤有害。
安全處理措施:密封包裝,委托相關資質方合法處置。
(三)廢活性炭
來源:廢氣吸收裝置
特性及危害:為廢氣吸收的產物,主要含二甲苯、氯甲烷等。
對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濃度時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期內吸入較高濃度本品可出現眼及上呼吸道的刺激癥狀,眼結膜及咽充血、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四肢無力、意識模糊、步態(tài)蹣跚;重者可有燥動、抽搐或昏迷。
慢性中毒:長期接觸可導致神經衰弱綜合癥,工人常發(fā)生皮膚干燥、破裂、皮炎。
處理措施:密封包裝、委托焚燒處置。
四、預案啟動的條件
凡本公司內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危險廢物事故,立即啟動本應急預案。
1、危險廢物重大危險源發(fā)生爆炸、燃燒事故;
2、有毒氣體、易燃易爆氣體和其它危險化學品發(fā)生大量泄漏,已危急或即將危急到公共安全;
3、其它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影響與不良后果的。
五、預案終止條件
危險廢物事故發(fā)生地人員或遇險對象已脫離危險,危險廢物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環(huán)境符合有關標準,導致的次生,衍生事故隱患消除。
六、應急救援的原則
1、以人為本,安全第一;
2、統一指揮、分級負責;
3、確保人員安全的情況下,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參與事故救援工作。
七、組織機構與職責
(一)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 (手機???????????? )
××× (手機???????????? )
××× (手機???????????? )
應急救援辦公室:設在公司安保部
(二)應急救援領導組職責
1、貫徹執(zhí)行有關危險廢物事故預防和應急救援的措施。
2、組織訓練危險廢物事故應急救援隊伍和事故重點區(qū)域有關單位開展聯防救援工作。
3、對員工進行危險廢物事故應急救援知識的普及和環(huán)保教育工作。
4、檢查督促并切實作好危險廢物事故的預防措施和應急救援的各項準備工作。
5、會同有關部門監(jiān)督事故應急救援的設備、器材、物資的管理和使用。
6、組織危險廢物事故應急救援。
7、對事故進行調查、分析、處理,提出整改意見并及時將事故匯報、通報。
(三)應急救援小組成員職責和分工
發(fā)生危險廢物事故時,由領導組組長發(fā)布和解除應急救援命令、信號;(組長不在時,由副組長組織指揮實施),組織指揮救援隊伍實施救援行動,必要時向有關單位發(fā)出救援請求,組織事故調查,總結應急救援經驗教訓。
1、組長:應急救援全過程的總指揮。
2、副組長:協助組長負責應急救援過程中具體指揮工作。
3、成員:負責危險廢物事故應急救援工作。以防事態(tài)擴大,服從組長、副組長統一調配。
八、環(huán)境意外事故防范措施:
意外事故:主要是皮膚接觸、眼睛接觸、誤食,以及發(fā)生泄漏、火災;
(一)意外事故的應急處理措施:
1、吸入:如果大量吸入,立即轉移到新鮮空氣充足的地方;
2、吞食: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催吐,不要給意識不清的人吃東西;
3、皮膚接觸:如果接觸,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
4、眼睛接觸:如果眼睛接觸,立即用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
5、泄漏應急處理:
泄漏處理一般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處理兩大部分。
A、在發(fā)生泄漏時,首先熄滅所有明火,隔絕一切火源,防止發(fā)生燃燒和爆炸;
B、現場處理人員必須佩戴防毒面具及符合要求的防護用品;嚴禁單獨行動,要有監(jiān)護人,必要時使用水槍掩護;
C、現場用沙土圍堤,回收物料,避免流入下水道等密閉系統;
D、不得用水沖洗地面,防止污染區(qū)域擴大。
E、可通過控制泄漏源來消除危廢品的溢出或泄漏;
F、現場泄漏物及時進行覆蓋、收容、稀釋處理,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處理,防止二次事故的發(fā)生。
(二)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
1、事故防范措施
環(huán)保人員按時巡回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處理。
2、事故應急措施
必要情況下啟動應急預案。
九、應急預案
(一)應急救援的基本任務
及時控制危險廢物事故造成的危險源,防止事故的繼續(xù)擴展;拯救受害人員;指導員工防護,組織員工撤離,并做好現場清理工作。
(二)應急救援組織與響應
1、先期處置
危險廢物事故發(fā)生后,事故發(fā)生單位負責人或現場人員應保持冷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全力組織自救,進行先期處置,能處理的先進行處理,并嚴格保護事故現場。
2、啟動預案
由事發(fā)單位負責人向應急救援小組報告,由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現場指揮人員和救援人員迅速到達規(guī)定崗位,采取相應的救援、控制措施。
3、救援程序
3.1 設置警戒區(qū)域。指揮人員到達現場后,立即了解現場情況及事故性質,確定警戒區(qū)域和事故控制具體實施方案,布置各救援小組任務。對現場進行封閉,根據危廢品的泄漏擴散情況或火焰輻射所涉及到的范圍建立警戒區(qū),并在通往事故現場的主要干道上實行交通管制。警戒區(qū)域的邊界應設警示標志并有專人警戒。除消防、應急處理人員以及必須堅守崗位人員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警戒區(qū),泄漏溢出的危廢品為易燃品時,區(qū)域內嚴禁火種。
3.2 組織緊急疏散。各救援小組到達現場后,應服從現場指揮人員的指揮,迅速將警戒區(qū)及污染區(qū)內與事故應急處理無關的人員撤離,以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嚴格執(zhí)行應急救援人員進入和離開事故現場的有關規(guī)定,緊急疏散時應注意,根據需要攜帶專業(yè)防護裝備,采取安全防護措施,按各自分工開展搶險救援工作。應向上風口方向轉移;明確專人引導和護送疏散人員到安全區(qū)域,并在疏散或撤離的路線上設立哨位,指明方向,不要在低洼處滯留。要查清是否有人留在污染區(qū)域或著火區(qū)域。為使疏散工作順利進行,處理現場至少應有兩個暢通無阻的出口,并有明顯標志。
3.3 事故得到控制后,對現場進行清理,由相關單位組織對事故進行調查工作。
4、現場指揮
現場指揮長負責指揮所有參與搶險救援人員,統一指揮現場各救援小組的應急處置工作,及時向指揮中心報告事故災難的事態(tài)發(fā)展和救援情況。
5、救援現場工作要求
5.1 現場各救援隊伍間保持良好的通訊聯絡;
5.2 救援車輛應服從現場指揮長的調度,并按要求行駛和停放。
5.3 對易燃易爆危險物質大量泄漏時,應使用防爆型工具和器材,應急救援人員嚴格著裝規(guī)定,進行危險區(qū)域關閉手機等通訊工具。
5.4 對有毒物資的泄漏處置,必須使用正壓式自給式防毒面具;對皮膚有危害物資的處置,必須穿全封閉化學防護服,戴防護手套等。
5.5 出現危險化學品泄漏時,設法堵住泄漏口或截斷泄漏的漫延,按物料的MSDS中的泄漏應急處置措施進行處理,避免或減少環(huán)境污染。
5.6 急救措施
5.6.1 吸入:如果大量吸入,立即轉移到新鮮空氣充足的地方。
5.6.2 吞食: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催吐,不要給意識不清的人吃東西。
5.6.3 皮膚接觸:如果接觸,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
5.6.4 眼睛接觸:立即用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
5.7 事故現場設立警戒區(qū)域,設置警戒標識及注意事項。
5.8 進入事故現場救援的人員應做好統一標識區(qū)分。
5.9 事故單位應當無條件配合現場指揮的工作,提供必要的協助。
5.10事故產生的危險廢物必須到環(huán)保部門辦理《危險廢物轉移許可證》,并委托有資質的處置單位進行合法安全處理。
5.11廢物處置完成后,對周圍土壤、水質進行環(huán)境監(jiān)測。
6、應急終止
經應急救援處置后,在確認滿足終止條件后,應急指揮中心下達應急終止指令。
十、應急保障
由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總牽頭,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按照預案規(guī)定,全面做好應對危險廢物事故的各方面保障和準備工作,提高應急響應的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
十一、事故善后處理
善后處理工作由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各相關部門參加,盡快恢復事故發(fā)生單位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十二、監(jiān)督與管理
獎勵與責任追究、預案演練、宣傳培訓等工作均嚴格執(zhí)行公司〈〈員工獎懲管理制度〉〉有關規(guī)定。
十三、訓練和演習
1、各車間從實際出發(fā),針對本部門的危險廢物可能發(fā)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模擬演習。
2、把指揮機構和環(huán)境救援應急隊伍訓練成一支思想好、技術精、作風硬的隊伍,一旦發(fā)生事故,領導能正確指揮,各救援隊伍能根據各自任務及時有效地排隊險情,控制并消滅事故、搶救傷員,切實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十四、本預案修正權、解釋權歸安保部。
十五、本預案經總經理簽字之日起生效執(zhí)行。
××××(集團)有限公司
二0一0年七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