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貧富差異越發(fā)明顯,而社會的下層有還在挨餓,因此,轉基因食品的出現對于人們來說確實是個福音,轉基因的研究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有著很大的意義。
一、轉基因食品與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定義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于2006年2月9日對轉基因食品做了定義,“轉基因作物就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它生物物種上,使其出現原物種不具有的性狀或產物,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界定是轉基因生物安全法律問題研究的邏輯起點和工作基礎,根據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的科技背景、淵源和演變,結合已有的國際立法經驗,指出“轉基因生物安全是指為使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在研究、開發(fā)、生產、運輸、銷售、消費等過程中受到安全控制,防范其對生態(tài)和人類健康產生危害,以及救濟轉基因生物所造成的危害、損害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并由此明確轉基因生物安全法的調控對象和范圍。(王明遠 《法學雜志》2008第29卷第1期)
二、轉基因食品的研究發(fā)展歷史和現狀
1983年世界首例轉基因植物培育成功,標志人類用轉基因技術改良農作物的開始。1986年轉基因農作物獲得批準進入田間試驗。1994年美國Calgene公司培育延熟保鮮轉基因番茄被批準商品化生產。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達4420萬公頃,發(fā)展速度非常迅猛。據不完全統計,轉基因研究至少在35科120種植物中獲得了成功,所涉及到的性狀包括抗蟲、抗病毒、抗細菌、抗真菌、抗除草劑、抗逆境、品質改良,以及對生長發(fā)育的調控以提高產量潛力等。根據“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數據,從1986到2000年的15年間, OECD國家共批準10313例轉基因生物進入田間試驗,其中植物占總數的98.4%,細菌占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動物占0.1%。在全部被批準的10313例田間試驗中,美國占總數的71.1%。1.0%,病毒占0.3%,真菌占0.2%,動物占0.1%。在全部被批準的10313例田間試驗中,美國占總數的71.1%。
目前我國有6種轉基因植物被批準進入商品化生產,包括我國自己培育的耐儲存番茄(1997)、抗蟲棉(1997)、觀賞植物矮牽牛(1997)、抗病毒甜椒(1998)、抗病毒番茄(1998),以及美國孟三都公司培育的抗蟲棉(1997)。從整體水平看,我國在轉基因作物研究技術方面的進展與國際上基本同步,在發(fā)展中國家中居領先地位。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現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很少,因此缺乏后勁;產業(yè)化滯后,活力不足。(張啟發(fā) 中國大學教育 2003年3期)
三、人們對轉基因食品和轉基因生物的擔憂
轉基因育種工程已在四個主要方面獲得了具有商業(yè)價值的使用。一是用于對農作物蟲害的控制;二是使農作物具有抗御除草劑的能力;三是用于農作物對病蟲害
的免疫;四是通過轉基因育種,使農產品本身更符合人們追求營養(yǎng)和健康的消費要求,比如增加玉米的含油量、大豆的含糖量等。(黃原 轉基因引發(fā)的爭議 2002年02期)當人類為科學的進步歡欣鼓舞時,一批冷靜的科學家發(fā)現轉基因物種存在一系列問題。他們認為,如果在轉基因的過程中,新的抗蟲害的功能體現在植物根、莖、葉的每一個細胞之中,那么它將比外部噴灑藥物具有更大的毒性,給消費者以及昆蟲、鳥類等野生動物帶來更大的損害,造成自然界生態(tài)失衡。有人甚至認為,轉基因食品將對人體健康形成破壞性影響。一系列科學報告使世人陷入困惑:轉基因這個“科學異形”的產生到底是福還是禍? 1998年年底,在英國阿伯丁的勞伊特研究所里,有一位名叫阿帕德·普茲塔的教授用一種轉基因土豆喂養(yǎng)實驗鼠,結果幾天以后這些小鼠的腎臟、脾和消化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免疫系統也遭到了削弱。而這些轉基因土豆早就出現在人類的飯桌上。“轉基因食品是否有毒”的爭論由科學界跳到了政治和社會生活范疇,從政府首相內閣大臣、反對黨代表到超市經理、普通消費者和環(huán)境保護者都紛紛卷入其中,其規(guī)模和聲勢被認為是繼瘋牛病危機以來絕無僅有的一次。英、法、德、奧等國家都禁止在國內種植轉基因植物或銷售轉基因食品。
四、各國對轉基因食品的態(tài)度
除了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情有獨鐘外,世界各國似乎都對轉基因食品心有疑慮,其中歐洲人對轉基因食品的反對態(tài)度最為積極。雖然目前的確沒有轉基因作物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的事實,但是基于對人體健康和環(huán)境保護的想法,很多專業(yè)人員提出需要采取更加嚴厲的管理方法和法規(guī)。當然美國政府也有采取相關的政策對轉基因食品加以規(guī)范,國目前的法規(guī)是,轉基因作物要在空間和時間上與其他農作物分開。比如,抗蟲的轉基因玉米必須種植在其他玉米400米遠的地方,種植時間要與附近其他農作物錯開2周,或早于或晚于2周。目的是保證它們不會在同一時間開花結果,引起基因漂移。這種規(guī)定也適用于其他一些轉基因作物,如小米、水稻、大麥、甘蔗等。如果違背上述規(guī)定,將面臨25萬美元罰款(對單位)和5年以上監(jiān)禁(對個人)。 歐洲議會2002年7月3日通過了一項提案,在兩年時間內必須在歐洲所有超市中對所有食物貼上清楚地標明食物成分是否包含轉基因的標簽,歐洲議會對只要含有1%的轉基因就確定為轉基因食物的域值標準削減到0.5%的含量。(張?zhí)锟?《北京青年報》2003年2月25日)
在我國,原國家科委于1993年頒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為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根據這一基本框架,農業(yè)部于1996年頒布了《農業(yè)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1997年又發(fā)布了《關于貫徹執(zhí)行〈農業(yè)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的實施辦法〉的通知》,并于同年成立了“農業(yè)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和“農業(yè)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公室”。2001年國務院又頒布了《農業(yè)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使得我國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更加完善具體。
五、轉基因食品對人們的貢獻
通過轉基因技術可培育高產、優(yōu)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jié)?、抗鹽堿、抗除草劑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種,以減少對農藥化肥和水的依賴,降低農業(yè)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改善食品的質量,緩解世界糧食短缺的矛盾。例如:馬鈴薯植人天蠶素的基因后,抗清枯病、軟腐病的能力大大提高,過去這兩種病每年會帶來近3成的減產。而其中最大的貢獻當然就是解決人類社會的溫飽問題。
綜上所述,至今尚未發(fā)現食用轉基因食品而影響人體健康的事例,沒能足夠的證據證明轉基因食物有問題,且轉基因抗蟲作物的種植,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抗除草劑農作物的種植,減輕了農田管理的負擔,保護了農田的土壤環(huán)境。因此如果我們學會趨利避害,建立相應的政策對其進行規(guī)范,那么就不用太過于擔憂其危害性,相反使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