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tài)度的總和。隨著社會文明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安全文化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構建“和諧校園”成為高校改革和發(fā)展中的重要工作,而“安全才能和諧”是平安校園建設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致力于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建設是時代賦予高校的責任。
一、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涵和功能
?。ㄒ唬└咝P@安全文化的內涵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涵:它是社會安全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子系統,是高等學校在長期辦學、育人、發(fā)展實踐中,為保障師生員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諧的安全環(huán)境,并使全體師生員工形成良好的安全價值觀、態(tài)度和素質,從而積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的總和。
?。ǘ└咝P@安全文化的功能
1、創(chuàng)新孵化功能
校園安全文化的創(chuàng)新孵化功能是指校園安全文化能夠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圍中,師生的安全需要轉化為具體的奮斗目標、信條和行為準則,形成安全運行精神動力,為校園的安全運行目標而努力奮斗,并致力于安全方面的各項研究、探索與實踐。校園安全文化的創(chuàng)新孵化功能將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日漸顯著。
2、社會輻射功能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不可能僅僅封閉在校園內,隨著高校的社會開放性程度日益提高,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孵化成果也必將輻射到整個社會,為社會所用,同時,也需要在社會需求的指引下不斷自我完善。
二、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現狀
?。ㄒ唬└咝P@安全文化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1、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定義的不統一性導致評價衡量標準很難統一
由于目前對安全文化、校園文化等概念尚沒有統一的定義,這就使得高校校園安全文化也同樣沒有相對統一的定義。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學校在進行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會出現對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理解不同、建設內容、建設重點不同,從而導致衡量這些校園安全文化建設優(yōu)劣的標準很難統一。
2、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內容的多層次性導致評價標準無法一一量化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容包括安全硬件設施、安全制度、安全組織機構保障、安全文化活動、校園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質、精神、制度等多個層面。物質層面的內容最易衡量;制度層面的內容相對較難評價,對于一項制度的評價一般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很難用客觀數據來評價;而精神層面內容是最難評價的,所有的相關理念、信念、價值取向等都是在長期潛移默化中積累形成,這些只能通過行為主體的行為結果來反映,而行為結果又可能同時受到家庭文化、地域文化等其它文化意識的影響,不能簡單評價為就是校園安全文化產生的結果。
3、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缺乏系統性建設
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內涵決定了它的體系必須架構在精神和物質相統一的基礎上,體系的完整程度直接關系到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的質和量。完整的目標體系應該包括培養(yǎng)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文化素質,建設(配置)高校安全保障(服務)場所、設施、器物等物態(tài)載體,建立健全與之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和預警機制等內容,充分兼顧教學、科研、生產、生活和活動組織各方面。既要有防微杜漸性質的日常防備,又有快速應對的危機管理能力,既要有一般性、傳統性的安全文化,又要建設從事專門工作所需的專門安全文化和應對信息時代挑戰(zhàn)的網絡安全文化。
對照上面的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系統性要求,目前現狀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或缺失的地方,如:大學生安全素質參差不齊,安全保障和預警機制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與保障要求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安全制度執(zhí)行難,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現執(zhí)行不力;安全經費投入不足等等。
三、高校校園安全文化建設途徑的探索
?。ㄒ唬┌踩刭|的培養(yǎng)
所謂安全素質,簡單講就是人們應具有的安全知識和行為,即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有較為深刻、全面、科學的認識,并使自己的行為始終符合安全規(guī)范的要求。
安全素質包括科學文化素質和倫理道德素質。安全素質、道德素質不會自發(fā)形成,也不會自行提高,它需要靠教育和人們主動的學習,同時,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約束。
1、頂層理念倡導
安全理念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的指導思想、安全的宗旨。安全理念設計一般采取自上而上、上下結合的辦法,既要體現國家總的安全理念,又要結合高校實際,突出高校特色。對決策層和管理層來說,是否樹立正確的安全理念,至關重要。要把安全理念滲透到高校安全管理的全過程、各要素之中。具體說來,高校安全文化構建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為理念,以培養(yǎng)和提高隊伍素質,實現本質安全為目標,從精神、物質等各個層面不斷營造安全氛圍,規(guī)范程序,創(chuàng)新載體,豐富內涵,引導和教育師生樹立科學的安全觀,全面提高安全素質。
2、日常教育滲透
這里所說的安全日常教育滲透是指將安全教育進入學校日常教學體系。具體建設內容包括:
編寫或選擇質量優(yōu)秀并適合本校學生使用的安全教育教材。
設置安全教育系列科目作為必修課,或者必修、選修相結合,并給予適當的學分。
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學分中加入實踐考核環(huán)節(jié)。即每個學生必須參加一定時間量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實踐,如參與校園巡邏、大型活動安全保障、交通文明督察等等。
?。ǘ┌踩h(huán)境的營造
物質。校園安全文化和一般文化一樣,其孕育、產生和成長都要依賴于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校園安全文化構成要素中,最直觀、最外顯的因素就是大學校園的硬環(huán)境和硬設施。因此,物質條件是安全文化形成的保障。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校園內建筑物。二是室外活動空間設施建設,如室外活動器械、運動場、雕塑、水池、花園等。三是安全文化經費的保障。
制度。安全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制度作保障,安全法律、法規(guī)作為規(guī)范和強制性安全文化的內容和推行安全文化的手段更顯得十分重要。安全工作應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以法治精神為指導,制訂與法律法規(guī)對接、體系完備、操作性強的內部管理制度,從理性的高度確保安全文化構建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