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學校安全工作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wěn)定。為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安全工作,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強化學校安全管理,通過明確責任,落實措施,為能夠營造一個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環(huán)境而狠抓學校安全工作。切實保障學校師生的生命安全和學校安全,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保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具體做法如下:
一、切實增強安全責任意識,確保學校的安全與穩(wěn)定。
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部署,狠抓落實。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時刻把學校和學生安全放在心上,增強防范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學校和學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緊、抓實、抓好,確保廣大師生的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學校的安全與穩(wěn)定。
二、認真開展安全督查,把各項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實處。
1.結合學校安全工作實際,制定好新學期學校安全工作計劃、修訂和完善安全應急預案,建立健全學校安全工作制度,明確責任,將安全職責落實到個人頭上。建立誰主抓誰負責的安全管理工作機制。
2.每月認真組織對學校校舍、教學設備、體育設施、學生宿舍、食堂等人員聚集場所進行全面安全檢查,發(fā)現問題立即整改,及時排除安全隱患,并做好整改記錄。對一時整改有困難的場所,要重新劃好警戒線,書寫安全警示標語,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發(fā)生,對學校力量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及時上報,尋求上級部門的支持和配合,確保校園和師生安全。
3.要加強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學生乘車管理。學??梢酝ㄟ^掌握學生上學、放學使用交通工具的情況,積極配合政府、派出所對學生運輸車輛進行必要清理,禁止“三無”(無牌、無證、無安全保障)車輛接送學生;對于低年級學生,主動與家長聯系,共同做好學生的接送工作;教育學生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騎摩托車,不乘坐“三無”車輛和超載車輛。
4.學校要積極落實安全常規(guī)管理工作。如課間學生上下樓梯的值班制度、宿舍夜間尋查制度、學校門衛(wèi)制度、外出學生請假銷假制度等。采取必要措施,嚴格控制學生到校時間,和家長密切聯系,對學生全天候活動進行全面監(jiān)控,不留盲點,不留孔隙。
5.學校要定期對校園周邊的安全隱患進行認真排查,及時和相關部門取得聯系,消除校園周邊的安全隱患,不斷提高學校周邊的安全管理水平。
6.加強學校衛(wèi)生管理。掌握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若有傳染 病疫情,主動配合衛(wèi)生院做好監(jiān)測工作,做到早發(fā)現、早報告、早控制,防止疫情傳播;嚴格執(zhí)行學校食堂衛(wèi)生管理制度,嚴把食品采購關,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發(fā)生。
三、加強安全宣傳教育,提高安全工作實效。
1.學校要以“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等事故以及“用電、用水、飲食衛(wèi)生”等為主要內容,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貼近生活、貼近師生的安全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師生的自防自救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2.堅持開展家長會,多做家訪,和家長及時溝通,取得家長的信任和諒解,和家長緊密配合,及時發(fā)現學生的不良思想傾向,共同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合理辦法。
3.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認識問題的能力還很有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作為教師,正是學生成長路上的攙扶者和引路人,教師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學生內心深處的郁結,幫助學生走出困惑。面對學生一些不良的行為表現,教師在處理問題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橫加指責,更不能疏遠漠視學生。要和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平等師生關系,要根據學生實際靈活應變、對癥下藥。
4.學校要結合當前實際,以思想教育為核心,以誠信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為基礎,以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為目標,以德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應積極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讓學生在集體的力量中獲得愉悅,獲得教育,幫助學生走出狹隘的思想誤區(qū),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5.學校要依法開展預防違法犯罪教育,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法制副校長的作用,教育學生遵守法律、法規(guī)及社會公共道德規(guī)范,樹立遵紀守法、護法意識,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和侵害,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從根本上預防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
有句話說“安全是第一工作要務,是學校整體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見,時刻樹立安全責任意識,是我們每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必要前提。
總之,在學校安全工作方面,我們在思想上不能有一點馬虎,在行動上不能有一點遲緩,必須時刻高度警惕,緊繃安全這根弦,把安全工作做得更細致,更扎實,一定要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盲點,不出漏洞。要將各種安全隱患因素化整為零,對得起家長、對得起政府、對得起社會。